找到相关内容5507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口谈与佛家“讲经之制”

    口谈与佛家“讲经之制”  范子烨  以“盛德”称支、许、谢等名士,显然是佛家的口气,这可能与《世说新语》的编纂者刘义庆笃信沙门有关;而在清谈方式上,东晋名流也已吸取了僧徒讲经的方法。《世说新语·文学...都讲,……。”此“都讲”指主讲学舍的人。新版《辞源》(页3112)释云:“魏晋以来,佛家讲经之制,开讲之时,以一人唱经,一人解释,唱经者谓之都讲,解释者谓之法师。”“都讲”、“法师”属于佛家“讲经之制...

    范子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91774319.html
  • 《红楼梦》佛家思想的运用研究

    《红楼梦》佛家思想的运用研究   [ 作者: 黄怀萱  【资料形态】硕博文库·中国台湾  【文献属性】[台湾]国立中山大学,中国语文学系研究所,2003年度,硕士学位论文  【文章标题】《红楼梦》佛家思想的运用研究  【文章作者】黄怀萱  【指导教师】龚显宗   【文章页数】209页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

    黄怀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2263669.html
  • 不读诵华严经 不知佛家之富贵

    不读诵华严经 不知佛家之富贵   明末四大高僧憨山大师说:“不读诵华严经,不知佛家之富贵”。在开始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。后来因为读华严宗的研究生,才渐渐地有所知解。华严经在印度的出现,本身就充满了传奇的色彩。这已是在佛去世之后,七百年后的事情了。当时龙树菩萨去世,从龙宫之中,得到华严经。这样才有今天的三种华严经的住世。按照经中相传,我们所看到的仅是上中下三本中的下本,上中两本不传人间,可见华严经...

    正慈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72355824.html
  • 佛家的缘起终极观与龙树的中观

    佛家的缘起终极观与龙树的中观  张祥龙(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副所长)  一、佛家与印度正宗的不同表达方式  在古代印度,所谓“非正统”或“非正宗”者,是指不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的那些流派,其中最突出...永恒不变的生存层次和生存方式居然能被直陈出来,这不能不需要某种说话的习惯方式的支持。  由释迦牟尼(悉达多·乔答摩)创立的佛教是对这种实质表达方式的反叛。佛家的“三法印”讲的“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涅槃...

    张祥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5364400.html
  • 刘勰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学

    1刘勰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学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冯国栋摘要:本文通过对刘勰师承渊源和作品的考察,证明刘勰与佛教禅学有密切的关系。在结撰《文心雕龙》时,刘勰吸收了禅学的内容,将老庄本体论虚静说发展...引申,具有了不同于原始老庄哲学的意义。老庄虚静与佛家的禅观联系起来,逐渐由侧重于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的本体论虚静说发展为寂而能照,由禅定而得智慧的认识论虚静说。刘勰本于禅学师承有自,将此虚静说运用于文学...

    冯国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3457066.html
  • 佛家故事:恶报肯定有 情况各不同

    佛家故事:恶报肯定有 情况各不同 杂譬喻经 一书中,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,有一位国王叫阿阇世王,他同时还是一位信佛的人。有一天,来了一个以杀生为业的屠夫,要见阿阇世国王,他请国王答应他一个要求,阿阇世王问他有何愿望? 屠夫说:"国王您每遇节日需要屠杀畜生时,请求您全部赐给我包办。"国王说:"杀生的事,很少人乐意替别人做,为什么你却那么喜欢做?" 屠夫答道:"我上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10875499.html
  • 佛家“五眼”论地产

    佛家“五眼”论地产  作者: 王维旭     以佛家“五眼”论地产在《金刚经》里,佛祖提到了“五眼”,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。在《认识一部最伟大的佛经---金刚经》这本书里译者讲述了五眼的层次。   1、肉眼,指局限在肉体感观上的世俗知见,往往见表不见里,见近不见远,见前不见后。   2、天眼,比肉眼更高一层的知见能力,能够由表及里、由远及近、由前而后,较为深入地观察事物。天眼是借助...

    王维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3067029.html
  • 企业家“以人为本”的佛家四大法宝

      企业家“以人为本”的佛家四大法宝   目前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受到资金紧张、市场疲软的困扰。在这种情况下,要求企业努力调整产品结构,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,提高产品的质量,增强产品的竟争力。要做到这点,就必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群策群力,共渡难关。然而在一些企业,这种群体意识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,反而出现了可怕的“精神疲软”现象,...

    陈星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2973391.html
  • 从墨家“兼爱”观佛家“慈悲”

    李贤中  东吴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摘要:  墨家“兼爱”是超越时空的整体人类之爱,人人平等之爱,追求实际的利益,公利,藉著人际间的互动性与个人的主动性来完成的互利之爱.佛家对“爱”多持否定的看法,...”为念,因而爱的等级可分为:伦列之爱,平等之爱及为兼爱而爱.在实践上兼爱虽受制于客观因素而有厚薄,但其差别在外,内实平等.佛家慈悲的思想也有“等一物我”的平等思维情境,但其慈悲对象的范围更扩及动物.在...

    李贤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1844437.html
  • 从别称看佛家的死亡观:寂灭

      从别称看佛家的死亡观:寂灭   作者:三耳   以下死亡别称,均是佛教徒(和尚尼姑)死亡的专称,少有指普通人死亡的。   灭 “灭”的意思是指佛教徒熄灭了生死、烦恼、贪欲、无明等的意思。《大乘义章》卷十八:“灭诸烦恼故,灭生死故,名之为灭。”“灭”是“涅槃”的意译。《六乘义章》卷二:“涅槃无为恬泊为灭。”“恬泊”意为安静淡泊。   灭度 南朝·梁·慧皎《高僧传六·释僧肇〈...

    三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85089037.html